近日,网文《南京家长已疯》频繁刷频,不仅在教育界引发了一连串的“地震效应”,更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继而发起了全民热议:
素质教育减负到底是好是坏?一系列减负举措是在制造学渣,还是阶层固化?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诉求如何达到相对平衡?岛城师生和家长又如何看待此次减负事件呢?
事件回顾:南京减负制造学渣?
10月29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瞬间阅读量十万 ,霸屏网络。
文章已调侃的语气,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
“先是各种‘不许’,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然后突击检查学校,甚至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
接下来,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
然后,减少课时,提前放学,下午3点已经可以坐在家里。
最后,说好和家长一起疯,结果学校自己先疯了,直接撂挑子给家长:你们的娃,你们在家自己努力吧。”
最后文章感慨到:“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据了解,作为江苏省邻省的浙江省最近也颁布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并面向公众征集意见:
家长崩溃:挣钱?搬迁?还是陪读?
该文一经发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尤其是家有儿女的父母们更是迅速抵达“战场”,纷纷聚集在文章留言和微博评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长们的疑虑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小升初、中高考制度不改革,中小学却一味减负,学习质量和成绩如何保证?怎么应对未来竞争和升学就业压力?
2、孩子早放学、没作业,逼迫家长一方全职在家保证孩子的安全和教育,而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价格已经一涨再涨,有的家长甚至提出搬离南京,高考碾压学渣的法子。但“减负学校和孩子”,对于家长的时间、精力、素质、经济都提出了全面和严格的要求,承受压力巨大。
3、富裕家庭可以让孩子发展特长,以“钱”养学,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减负”之重?这个政策到底是在制造学渣还是明目张胆地打造阶层固化?
南京市教育局回应:将纠正偏差
网友和家长们的持续关注,也受到了南京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南京市教育局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发布了题为《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回应文章。全文如下:
为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更好育人环境,按照上级部署安排,2019年10月—11月,全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重点是对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等工作进行督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统一部署,聚焦存在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为此,市教育局要求各区各校进一步认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意义。开展违规办学行为的整改和督查,是为了促进学校更好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健康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教育系统要准确理解工作要求,纠正违规考试、违规排名、超前超标教学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要在把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艺术课、劳动课、心理健康课、社会实践课等,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要规范执行上级要求,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现象,持续推进规范化办学。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质量观,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和社会宣传等途径,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对于督查整治中发生的偏差,要及时纠正,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专家解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或为关键
近日,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也针对教育减负在《新京报评论》撰文,他提到: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层面的改革方向,显然不应是继续加码,而是痛定思痛、厉行减负。只不过,减负得是全省一盘棋,还宜有评价体系的调整跟进。
从根本上说,“减负=制造学渣”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在“每分必争”的升学竞争中,家长很难不关注孩子的分数,也很难关注分数之外的其他素质发展。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这也是我国当前给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节选自熊丙奇评论文章)
记者采访:我市师生家长如何看减负?
针对此次减负事件,青岛新闻网记者深入我市部分中小学,与师生、家长共同讨论,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以下人物均为化名):
初中班主任、数学老师刘华认为,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本身不存在问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确对家长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容易自我放松,需要家长强有力的监督和陪伴,也要求学生在更短的学习时间内提高效率,挑战难度不小。
初三级部组长、语文老师张立文也提到,减负本身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然而遇到家长的强势反弹也是可以理解的。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其实内心都难免焦虑和紧张。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消除社会大众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似乎还需要一些时间。
小学四年级的阎天浩提到“减负”两眼放光,他不停地追问记者,减负后周末是不是就可以不上英语和数学补习班了?他心目中的美好周末是睡到自然醒,外出吃美食,下午踢足球,晚上看电视。
初二的“小学霸”王雅涵对于减负的话题则有些担忧和矛盾,一方面她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由支配,补习数学短板和练习舞蹈、长笛,另一面也担心减负后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松要求,从而影响一年后的中考。
在采访中,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对减负政策持支持态度和观望状态,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多点自由,少点压力,快乐成长。
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家长则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家长们固然心疼孩子小小年纪要承受的巨大学业压力,但面对残酷的升学制度和严峻的竞争形势,却丝毫不敢放松。
“对于家长来说,现在教育状态下的我们已经走得很艰难了,再来什么减负,哪个家庭的父母能有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当然还有金钱去陪跑贵族式的快乐教育呢?”一位二胎妈妈反问道。
“学校减负,累的是家长,再严禁辅导班,孩子学什么?如果青岛也减负了,在山东这个高考大省中,我们的竞争力何在?孩子的出路和未来又有谁来负责呢?不是家长闹得欢,而是我们不敢赌,也压根儿赌不起!”这是一位初一学生的爸爸发出的肺腑之言。
所以,对于素质教育和减负问题,你怎么看呢?
2019-11-01 青岛新闻网
2019-11-02 青岛新闻网
2019-11-02 青岛新闻网
2019-11-02 大众网
2019-11-02 爱青岛
2019-11-02 青青岛社区
2019-11-02 青岛新闻网
2019-11-02 青岛日报
2019-11-01 青岛新闻网
2019-11-01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