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粉条要经过30道工序,胶州“大相家”这个耐心守了几百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手工制作、线条均匀、久沸不腻、光滑柔韧、晶莹剔透、口感爽嫩、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说起传承几百年制作工艺的胶州大相家粉条,食客老饕们会有一连串的赞美之词。这种以最简单的红薯为主要原料手工制作出来的美食,也成为胶州市洋河镇大相家村最响亮的农产品品牌。
据史书可考,大相家村手工制作粉条的历史从明朝洪武年间一直流传至今。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粉条加工工艺也被列为“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加2010年、2011年全国非物质遗产展览。
每年的“大雪”节气以后,大相家村也迎来最繁忙的粉条加工季。“往年差不多从国庆节开始,全村村民们就要开始为加工粉条做准备。”66岁村民相锡顺说,要先将收获的红薯粉碎、掺加适量绿豆和豌豆,把浆水引入大瓮中沉淀发酵,经过8至16个小时,再把上层的渣去掉,将底下沉淀的淀粉流入小盆继续沉淀、过筛,再经过撇浆、兑浆,进行第二次沉淀,将提炼完成淀粉放进面布兜子里淋水再晒干,淀粉这才制作完成。
“淀粉制作是第一步,大雪节气前后,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就得开始开足马力加工粉条了。”相锡顺说,制作粉条第一道工序和面,需要三四个壮汉手持木棍在周边搅拌半小时,将和好的面团放进漏粉机里,用一根铁棍在有漏孔的小盆里转动,漏出均匀粗细的粉,经过热水煮熟后,紧接着用筷子将煮熟的粉条拨进凉水里冷却,就成了粉条。“差不多得经过大大小小30道工序,晶莹剔透的手工粉条才算制作完成。”
“当然,这还不算结束,制作好的粉条还要冷却、晾晒。”相锡顺表示,要将冷却好的粉条穿在横杆上,一根根架在被称为“粉洞子”的长沟里,如果温度太低,还要在“粉洞里”点上柴火升温,防止粉条因温度过低被冻裂。经过一个晚上的冰冻,将粉条里水份都冻了出来,再用木棍在粉条上用力敲打,名为“捶粉”。捶掉粉条的冰后,要再用五六十摄氏度的温水清洗掉残余冰渣,拿到室外经过六、七个小时晾晒,晒干后的粉条才是最终的成品。
而这种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自然上冻的粉条,不仅筋道好吃,同样营养丰富。经权威机构鉴定,大相家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对维持和调节人体机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食用可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有效防止黑色素生成。
为了让这份传承百年的工艺变成大相家村的品牌产业,洋河镇政府帮助大相家村成立了青岛大相家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生产基地1000亩,社员79余户,固定资产110万元,年加工红薯(地瓜)610吨,生产粉条260吨。同时制订了无公害红薯种植技术标准和优质粉条加工技术规程,既擦亮了大相家粉条的品牌,也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大相家粉条加工生产成为村庄主导产业,平均每年为农民创造效益近500万元,红薯粉条成为村民冬闲增收的“金条”。
(记者 任晓萌 通讯员 隋丽君)
2019-09-13 青岛日报
2019-09-13 青岛新闻网
2019-09-13 青岛日报
2019-09-13 齐鲁人才网
2019-09-13 爱青岛
2019-09-13 青岛本地宝
2019-09-13 山东省政府网站
2019-09-13 青岛日报
2019-09-13 大众网
2019-09-13 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