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客户端

有责任的媒体

立即打开

固定资产投资翻近5000倍!青岛有效投资70年巨变

2019-09-11 21:10    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9月11日讯(记者 崔文静 通讯员 王元)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动力。建国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青岛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历史最高峰7777.1亿元。自2018年开始,受国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影响,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平均7%左右的增长态势。建国以来70年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64953.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5.1%。‍

一、建国以来青岛市投资发展阶段性特征

纵观青岛市投资发展,主要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

解放初期,青岛市工业生产落后,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的原则,挖掘各方潜力,广开财力资源,对全市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及城市公用事业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特别是建国初期,青岛市几个较大的棉纺织厂及卷烟厂设备陈旧,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的技术含量极低;机械、造船等行业仅限于修修补补,缺乏制造能力;化工、橡胶行业也不发达,产品品种落后单一。加大生产性投入,尽快改变青岛市工业生产及产业结构的不利局面,使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矛盾。建国初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30年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8.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0.1%。生产性投资的大量投入,为青岛市的工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了轻纺工业为主其他行业相应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一时期也是建国70年间生产性投资比重最大的时期。

(二)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集中财力、物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杭州路立交桥、宁夏路大桥、青岛港八号码头、流亭机场侯机楼等工程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为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1978-1984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年均增长24.3%。

(三)第三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

在“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大青岛”框架雏形的引领下,青岛市投资领域推进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济青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元庄--流亭高架桥等),同时注重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投资步伐,在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经济的飞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985年-1992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217.2亿元,年均增长32.7%,其中:工业投资97.7亿元,年均增长38.9%,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5%;基础设施投资57.3亿元,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26.4%。

(四)第四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青岛市全面启动了开发市区东部的发展战略,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1.4%。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国家适时出台了扩大内需、加快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大产业投入和五四广场、颐中体育场等市政公益设施和海信立交桥、东海路打通、福州北路等城市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城市东西两翼建设加快推进,1998、1999、2000年投资增速达到15%以上。2001年—2002年,青岛市在继续深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同时,紧紧抓住加入WTO有利时机,提出了经济重心“西移”的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2001、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84.4亿元和478.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和24.4%。

(五)第五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

2003年开始,青岛市围绕构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和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为重心,加快了海尔工业园项目及家电信息产业集群基地、招商局国际码头、北船重工、中海油、大炼油、丽东化工、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和颐中集团异地技术改造等工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同三线青岛段、城市快速路、流亭机场三期扩建、滨海公路北段、南段(一期)、青银二期、海湾大桥等公路建设项目,山东路、辽阳西路改造,海尔路-辽阳路立交桥、杭州路-鞍山路立交桥等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序幕,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快步,结构优化的格局,在快速提升城市地位的同时,加速了青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到“十五”末年的200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3.3亿元,增长45.6%,其中:工业投资755.6亿元,增长45.9%,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2%;基础设施投资209.7亿元,占14.9%。2006年开始,青岛市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投资领域立足科学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跟进措施,加快服务业投入力度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海湾大桥、流亭机场国际航站楼、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青岛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浮山湾奥林匹克场馆、青岛大剧院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里程碑”工程启动并推进,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强了青岛市对外辐射服务的能力。2006-2010年青岛市累计完成投资10321.3亿元,年均增长23.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比重出现积极变化,由“十五”末年(2005年)的2.1:56.2:41.7调整为2010年的1.1:42.3:56.6。

(六)第六阶段:从2011年到2015年

青岛市投资领域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战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围绕“转调创”和“蓝高新”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托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双月奋战”、“促进月”、“调稳抓”等活动,加快“一谷两区”重点板块、中央商务区、中德生态园、金家岭金融新区等重点区域的投资促进;加快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电动客车、工业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清洁能源客车等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进展;加快青钢、海晶、碱业等老企业搬迁改造项目步伐;加快“十个千万平米工程”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加快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带领城市设施建设步入新时代,固定资产投资在持续“稳”增长中不断由量向质转型发展,为打造青岛国民经济“升级版”和“新强态”发挥了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青岛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5倍,年均增长19.3%。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1.7:48.5:49.8,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得到重视和加强,分别完成投资5622.3亿元和2949.7亿元,年均增长26%和28.3%,成为带动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积极动力。

(七)第七阶段:2016年以来

有效投资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持续澎湃的经济新动能、点燃发展新引擎的重要路径。自2016年以来,青岛市面对投资内外环境发生的根本性转变,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用五大发展理念领航,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投资领域“供给端”,有效投资有效供给不断落地见效,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和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强劲动能。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青岛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41.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93.7%,年均增长9.6%。投资结构调整优化,201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0.9:21.5:77.6。2016年以来,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合理有效投入,加快高技术等“新经济”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青岛市高技术产业累计投资2000.1亿元,为青岛经济发展蓄积了新动能。青岛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民生事业项目,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16年以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东方医院等项目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社会事业类累计投资1434.5亿元,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国家“启动内需、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侧重点之一,其完善程度事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建国以来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青岛市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青岛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得到跨越式提升,不胜枚举的重点工程构筑起了青岛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硬朗骨架!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高水准的公共设施为青岛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层面跃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市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主要是遵循“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的原则,投资领域虽然得到了加强和发展,但相对于生产领域来说仍较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滞后局面改观不大,特别是交通和邮电通讯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青岛的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仅23.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近六成。

1978-1987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青岛国民经济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改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10年间基础设施类投资15.3亿元,年均增长32.1%。宁夏路、威海路、台柳路拓宽改造、杭州路立交桥、宁夏路大桥,青岛港八号码头、流亭机场候机楼、煤制气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岛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为90年代青岛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1988-1997年:

1989年,青岛重新调整了城市规划,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基本勾勒出大青岛的结构雏形,由此带动了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青岛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全面实施的东部开发战略,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这10年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近300亿元,是1988年以前40年基础设施投入量的10倍,年均增长20.3%,尤其是城市交通建设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的50%。济青高等级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元庄-流亭高架桥、国际空港扩建、油灌码头改造、青岛发电厂扩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五四广场、颐中体育场等市政公益设施,海信立交桥、东海路打通、福州北路等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道路工程,使青岛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立体交通格局和以电力、燃气和供热为城市现代化标志的能源建设体系,青岛的对外开放投资软硬环境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1998-2010年: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国内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国务院果断做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刺激国内消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决策。青岛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79.6亿元,比1998年增长51.3%。进入“十五”以后,青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乘借奥运伙伴城市的东风,通过国债投资和社会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相继建成了众多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阶段。“十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合计达668.5亿元,年均增长31.1%,尤其“十五”前三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达529.3亿元,年均增长45.3%,同三线青岛段、城市快速路、流亭机场扩建等基础设施大项目的开建拉开了青岛城市建设的序幕,滨海公路北段、南段(一期)、青银二期、海湾大桥等公路建设项目,山东路、辽阳西路改造,海尔路-辽阳路立交桥、杭州路-鞍山路立交桥等城市道桥项目,使青岛的基础建设投入激增。进入“十一五”以后,青岛市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相继建设了众多诸如海湾大桥、流亭机场国际航站楼、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青岛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浮山湾奥林匹克场馆、青岛大剧院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004.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5.8%,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8.9%,比“十五”末年的2005年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

2011年至今: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在一批公共轨道交通、重点区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闲设施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速,城市功能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24.6%;占“十二五”时期全市投资总量的比重18%,占比比“十一五”时期提升0.8个百分点。青岛市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全新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下,率先在山东省内进入轨道交通时代。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7条轨道交通线路获国家批复,总长约288公里。伴随着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岛北客站、地铁2号线、地铁3号线等轨道交通类项目的推进,青岛城市交通搭建起立体网络框架新格局。2016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岛致力于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城市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胶东国际机场”、“地铁1、2、3、4、8、11、13号线”、“青岛-海阳城际铁路”和“济青高铁”等“铁、公、机”项目建设稳健发力,带动交通运输业投资加快推进,全市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2890亿元,提升了城市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三、建国以来青岛市投资发展成就辉煌

建国以来,青岛市投资规模不断扩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7777.1亿元,是1949年建国时的4860681倍,是1978年改革开发前期的2622倍。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转调创”和“蓝高新”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大项目开工和建设,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在持续“稳”增长中不断由量向质转型发展,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3.6:55.1:41.3调整为2018年的0.9:21.5:77.6,发挥了投资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投资总量迅猛扩张

纵观建国以来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历程,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伴随着投资总量的迅猛增加,投资需求为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尤其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典型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1996-2000年,针对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采取以压缩投资和控制信贷投放为主的调控措施,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稳定在42%和45%左右,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43%以上,经济发展呈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2001年开始,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应释放,青岛市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需求加快释放,200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9%,2005年投资率为47.2%,超出消费率11个百分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投资驱动型主导特征。2006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并落实到位,投资需求逐步回稳,固定资产投资步入年均增长23.0%的结构调整轨道。2008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2010年投资率冲高至52.4%,超出消费率19.1个百分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投资单轮驱动模式更趋凸显。2011年开始,在全国、全省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跃升至新的台阶,保持了副省级城市和山东省的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走高,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成为带动青岛国民经济持续快增的主导动力。2011年-2015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年均增长19.3%,明显快于GDP年均增长9.7%的增长速度。2015年投资总量6555.7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山东省首位;增速14.2%,列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山东省第二位;投资率由2011年的54.3%、2013年的60.5%提升到2015年的62%,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更趋强劲,达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发挥了有效投资对新常态下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中有进发展趋势的关键作用。2016年以来,全市投资继续稳步提升,2016年投资总量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开创了总量和增速“领跑”全省的良好局面。2017年,受实体经济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落地显效等因素影响,青岛市投资与全国、全省大势一致,呈现稳中走缓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777.1亿元,虽增长7.4%,但仍高于全省、全国投资增速0.1个和0.2个百分点。2018年,青岛市投资领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新旧动能快速转换,着眼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随着全市“双招双引”工作成效显现,青岛市投资形势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分别高于全省、全国投资增速3.8个和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位列全省17地市第三位。

(二)大交通框架日臻完善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型行业,在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具有投资大、见效快等优势。建国70年以来,青岛的交通事业随着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确定迅速腾飞,1998年已基本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十五”以后,在推进大交通框架建设的构思下,交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49年-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700亿元,占这一时期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额的36.3%。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枢纽、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三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公路建设日新月异。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进出青岛的公路只有一条,而且路况很差。严重制约着青岛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青岛为了解决这种“瓶颈”的制约,先后投资1亿元建设了308国道,缓解了进出青岛拥阻的矛盾;20亿元建成了环胶州湾公路,改变了“青黄不接”的窘状;6.5亿元开通了烟青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15.5亿元打通了青银高速青岛段等一系列交通工程,彻底改变了出入青岛的“卡脖”问题,促进了青岛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往来和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至1998年,青岛的公路建设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十五”以来,青岛的公路建设一直保持高投入、高等级的标准。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1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18公里,继续稳居全省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前列,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港口建设成绩卓著。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建国后,为尽快改变港口落后的生产方式,青岛市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对港口建设的投入倾斜,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累计港口投入1亿多元,年吞吐量由1949年的73万吨增加到1977年的1756万吨。改革开放使青岛港口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港口吞吐量由1978年的2071万吨增至2017年的50799万吨,增长24.5倍;集装箱吞吐量由1978年的2万多标准箱增至2017年的1830万标准箱,增长900多倍。

空港、铁路建设齐头并进。航空:建国后,青岛先后三次对流亭民航机场进行了扩容:1984-1988年投入8500万元对机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改造,使青岛具备了开通国际航班的条件;90年代初,青岛又投资上亿元再次对流亭机场进行了扩建,使机场吞吐能力向国际空港迈进,至1998年我市旅客吞吐量达到185万人次,开通了6条国际航线,35条国内航线;“十五”以后,青岛投资12亿元第三次启动了对流亭机场二期的扩建,并开工建设了国际航站楼和飞行区改造工程,新增航站楼面积11万平方米、停机位11个,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人/年,服务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青岛流亭机场旅客吞吐量232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9%,国内机场排名第十五位。目前,计划投资380亿元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进入建设高峰期,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奠定了国际空港发展的基础。铁路:1990年胶济铁路复线工程全线通车,全长383公里,结束了自1904年以来胶济铁路的单线运输历史;完成了胶济线、胶黄线的电气化改造,建成了胶新线和胶黄线复线工程;协调推进胶济四线和青岛火车站改造工程,铁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及“和谐号”动车组的投入运营,济青高铁、潍莱高铁、青连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铁路运输条件和层次提高。2017年铁路完成客运量3178.7万人,比2005年、2016年分别增长5.8倍和17.7%,载客能力更为提升。

(三)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建国初期,青岛的道路和桥梁陈旧破损,市区道路仅243公里,道路面积206公里,到1977年末城市道路长度升级到394公里,道路面积扩建到362万平方米,但路面基准较低,难以承担起全市交通运输的重任。自1978年开始,青岛先后拓宽了威海路、宁夏路、小白干路、香港中路等道路工程,新建了山东路、南京路、延吉路等道路,建设了杭州路立交桥、铁港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等交通枢纽性工程;90年代随着东移战略的实施,先后进行了鞍山路打通、东海路、福州北路、海信立交桥、澳柯玛立交桥、镇宁立交桥等工程;“十五”以后,“四纵五横”中的重要一“横”的城市东西快速路一二三期工程、山东路改造、杭州路-海尔路高架桥、长沙路打通等工程,使青岛市政道路建设不断跃升至新的台阶。2007年,青岛城市道路总长度3288公里,2018年达到5769.7公里,比1949年增长23.7倍,比1978年增长14.1倍。2018年的道路面积9861.9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47.9倍,比1978年增长26.8倍。市政道路的发展,也带动了公共交通网络和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五”以后,贯穿城市道路之间星罗棋布的公交车辆和出租车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全面解决了“乘车难”问题。2018年,青岛公共汽车运营车数7795辆,比1949年增长243.6倍,比1978年增长19.1倍;2018年客运总量104782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351.6倍,比1978年增长3.8倍。2018年全市拥有出租车营运车数10867辆,比1980年增长226.4倍。

城市环境日臻优美。建国以后,青岛市十分重视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在重点抓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同时,兼顾了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处理,城市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在污水处理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建设了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截污、莱西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至1998年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0.9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23.6%。进入二十一世纪,青岛加大了排水工程投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9年初,青岛市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23座,总处理能力202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建成运行16座,总处理能力148万立方米/日。建成排水管网10210公里,其中市区排水管网7145公里。排水泵站81座,总提升能力为22.57立方米/秒,排水主干管基本贯通、支管网基本完善,构建起“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厂网协调、泄洪顺畅”的大排水体系。在园林绿化方面:建国以后,青岛在兴建10个山头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十梅庵公园、徐家东山公园、中山路亮化美化工程、迎宾路绿化美化工程、百花苑工程等,尤其是1997年投资近2亿元完工的东海路绿化工程,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青岛的一大旅游景观;2007年以来青岛的园林建设主要突出"绿色奥运"主题,着力打造“绿肺”、“绿肾”、“绿廊”、“绿景”及“绿环”等五绿工程,使青岛的城市园林绿化步入崭新格局;2014年青岛在百果山投资180亿元建设的世园会开幕,园区总面积241公顷,为青岛又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线。1949年,青岛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仅133公顷,1978年达到469公顷,2018年达到39229公顷,比1949年增长了295倍。公园个数也由1949年的3个、1978年的6个、1998年的35个,增加到2018年的191个。

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有效投资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迈向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新水平。展望未来,青岛经济发展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前行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也是供需两侧齐发力的重要引擎。扩大合理的有效投资能够补短板、调结构、蓄动能,发挥有效投资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中的关键作用,为推进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积极助力。

最新评论

打开青岛新闻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跨海大桥收费站外乱停车现象严重 中秋节后取消泊位

2019-09-11    爱青岛

李村商圈可提供七千个车位 交警发布中秋出行提示

2019-09-11    青岛新闻网

红瓦绿树变黑瓦 青岛特色去了哪?市民觉得可惜

2019-09-11    青青岛社区

38家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1972亿 占青岛市GDP三成

2019-09-11    青岛新闻网

礼让行人不能忘! 交警曝光22起路口抢行交通违法

2019-09-11    青岛新闻网

民生在线:青岛将投放储备猪肉 保障肉价平稳

2019-09-11    青岛新闻网

中共山东省纪委公开曝光4起享乐奢靡典型问题

2019-09-11    齐鲁网

小镇花田醉煞游人 胶州这个地方值得你来看看

2019-09-11    青岛新闻网

@青岛人 从中秋到国庆!百余项文化活动已备好

2019-09-11    青岛日报

2019中秋节假期高速不免费!跑高速要注意这些

2019-09-11    汽车之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