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客户端

有责任的媒体

立即打开

中国名牌68个!官方详解:70年青岛工业大涅槃

青岛新闻网 2019-09-06 07:04

青岛新闻网9月6日讯(记者 崔文静 通讯员 周庆福)1949以来,青岛工业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七十年的成就世人瞻目。解放初期,青岛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数量少、规模小。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青岛工业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搞活经济,青岛工业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发展是硬道理”成为青岛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成为青岛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及时调整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总量增加,规模优势显现,发展质量提升。

一、工业发展历程

纵观七十年青岛工业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缓慢发展时期 (1949-1978年)

1949-1978年间,受设备、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频繁,对青岛工业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制约。虽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和设备投资,1978年前的29年间青岛工业的固定资产年均增长10.8%。

(二)稳定增长阶段(1979-1983年)

从1979年起,青岛市全面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三年调整时期,以企业改革为先导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1979-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开展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试点,1981-1982年,扩权让利发展成为以责权利相结合为特点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又开始了利改税的改革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青岛市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较为平稳,(按不变价计算)年平均增长6.3%。广大工业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全面整顿,企业经营管理素质提高、活力增强,为后续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三)高速增长阶段(1984-1988年)

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青岛市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深化改革,国营工业企业的厂长负责制、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一系列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改革形式在这个时期全面展开。1984、1985年,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得到全面发展,各类经济联合体蓬勃兴起,1987年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组建大规模、多层次的企业集团。经济效益和外向型经济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出口创汇成为经济工作中的两大重点。

这一时期青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8%,许多新兴工业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吸尘器等家电产品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建国以来,青岛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

(四)治理整顿阶段(1989-1991年)

1988年9月,鉴于当时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其中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投资规模、降低工业增长速度以压缩社会总需求。1989年,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调整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稳步增长”的工业生产16字方针的精神,对159种产品进行了重点支持,对30种产品进行限产,对71种产品列为停产产品,对20户利税大户实行了倾斜政策等治理整顿的措施陆续到位并发挥效应,致使工业生产在降温中下跌过猛,9月份开始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1990年,中央在改进总量控制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连续5个月负增长的工业速度于当年2月份得到扭转。此后尽管国家采取了降低贷款利率、增加更新改造贷款等微调措施刺激经济回升,但持续的市场疲软及由此带来的产品积压和三角债,困扰着工业经济的健康运行。1991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和效益出现回升,但经济效益仍处于低谷。

这一时期,青岛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4%。三年治理整顿,对调整结构、稳定物价、安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工业生产增长减缓,经济效益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

(五)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3年)

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和中央“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的精神,青岛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之势。1992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9%,1993年又比上年增长了28.9%,成为青岛工业发展史上生产增幅较高的年份。

(六)调整转变阶段(1994-1997年)

由于1992、1993年经济“过热”,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强调“软着陆”、“点刹车”。1994年为保证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重大改革,又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宏观调控“双紧”的大背景下,青岛市工业经济增长趋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青岛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展开。1996年,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工业生产克服市场、资金等多种制约,保持平稳运行。1997年,青岛市把调整结构作为振兴青岛经济的第三次机遇,对工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有效提高了青岛市工业经济的素质,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规模经济优势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方针,工业经济在调整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格局。青岛市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18.9%。

(七)改革攻坚阶段(1998-2002年)

面对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步履艰难,生产滑坡,亏损严重的不利局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199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脱困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地方各级政府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此期间,通过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2000年,青岛市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脱困目标基本实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跨国公司和境外产品的快速进入,企业经营在竞争压力增加的同时,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2002年,围绕加快发展、应对入世主题,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由点爆式攻坚转向整体式推进,青岛近半数的国有工业企业成功实现改制,国有经济经改制重组后,机制优势初步显现,青岛市国有企业呈现利润增长亏损下降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国企职工下岗分流给社会安置就业带来一定压力。

这一时期,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9%,年度间工业增速波幅不大,经济效益明显趋于好转,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青岛国有企业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工业经济蓄势待发,积聚能量,为接下来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跨越发展阶段(2003-2008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保持了经济增长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2004-2008年,在国家相继采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土地市场治理、出台房产新政等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调整中求发展,一方面淘汰落后高耗能行业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等高新技术产业,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生产效益增长形成良性互动。

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除最高年份(2005年)增长29.4%,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14.0%以外,其余年份增幅均在21.3%-27.2%之间,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增长质量持续改善。这六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工业生产增长最快、最持久的时期。

(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阶段(2009-2014年 )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实现了罕见的平稳较快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着力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青岛市制定了高端产业发展意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高端引领,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稳定,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除2014年外,其它年份增幅均在10%以上,在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提升,增长质量改善,发展方式转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达47.8%。

(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2018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是十三五规划重点之一,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管理创新。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青岛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精准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施策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举全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2017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获得“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多项殊荣。

这一时期,青岛市工业经济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工业发展减速,四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7.4%,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0.7%、 28.7%和 49.0%。

二、七十年的辉煌成就

(一)工业产出总量呈现跨跃式发展

解放初期青岛仅有少数几家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从1978年以来工业产出总量看,青岛市在1985年突破百亿元,进入全国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城市的行列,共用了8年时间;从1985年到1988年产值突破200亿元,用了4年时间;1990-1995年,5年间工业产出规模逐年跃升,到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关口,是1978年的88.4倍,年均递增18.1%。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落后于深圳和广州。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青岛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以来,世界经济持续走缓、国家宏观调控加紧,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青岛市积极作为、稳中求进,不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工业总量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步入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的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相当于2010年的1.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净增产值超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6%,超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青岛市作为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进入“十三五”后,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青岛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编制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工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2017年青岛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工业质效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7.4%的中高速增长,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品产量迅猛增加

建国初期,我市只有纱、布、饮料酒、肥皂、机制纸等少数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的不断投入、更新改造,青岛市工业产品品种大幅增加,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生产装备技术性能明显改善。2018年,钢材、发电量、烧碱、饮料酒生产量分别为319.9万吨、183.9亿千瓦时、35.4万吨、165.8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5331倍、152倍、3540倍、917倍;彩电、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房间空调2018年产量分别达到1695.2万台、886.6万台、601.7万台、1058.1万台。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215.1万部、1485.2万台,新能源汽车产量9万辆,高铁动车组已成去我市的靓丽名片,2018年生产动车组1312辆、城市轨道车辆1538辆。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青岛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70年来,青岛工业结构调整伴随着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持久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1.工业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工业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国有工业发展迅速,在工业经济中占绝大比重。1978年,青岛市工业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国有工业总产值占76.42%,集体工业占23.58%。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企业改组改制、招商引资、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青岛工业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股份制工业等迅猛发展,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显著提高,成为推动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2018年,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占青岛规模以上工业75.2%,从业人员占66.7%,实现利润占7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36.8 %(国有工业占0.6%),从业人员占16%(国有工业占1.0%),实现利润占35.8% (国有工业占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占23.9%,从业人员占31.9%,实现利润占24.3 %。2018年,股份制工业对青岛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8%,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对青岛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3.1%。

2.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70年来,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新兴产业比重上升,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在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产业门类得以健全,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

行业集中度相应提高。按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排序,2018年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4.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0.0%)、汽车制造业(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1%)、农副食品加工业(4.8%)、金属制品业(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3%)、通用设备制造业(4.1%)、专用设备制造业(3.7%),上述10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7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经济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密集度高、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大,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自“十二五”起,青岛市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8.7 %。

3.工业区域布局调整加快

市郊(三市三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优势渐强,市郊工业的迅速崛起,给整个青岛市工业格局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伴随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青岛市工业布局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青岛市郊经济优势显现。2018年,分布在胶州、平度、莱西、即墨、城阳、黄岛三市三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8.9%,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4.1%、81.9%和78.3%。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增长质量持续改善

70年来,青岛工业经济在生产快速增长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持续改善。

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逐渐提高

1978-1988年,青岛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年均递增8.3%,1978-1998年的20年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比建国至1978年的29年间所实现利税总额增长近4倍。2018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是1998年的11.6倍。

随着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营规模得以壮大,一批经济总量大、实力强、贡献多、信息化水平高、多元化经营的工业大企业已成为青岛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2018年末,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11户,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9.9%;过10亿元的企业达107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64.4%。

2.品牌效应带动工业提质增效

“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青岛的工业享誉国内外,有着“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的骄傲和“品牌之都”的辉煌。青岛的企业家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青岛在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独具城市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品牌、企业家、大企业共同成长,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

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全国质量奖5个,山东省长质量奖9个;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中国名牌68个,山东省名牌644个,青岛市名牌931个(其中,名牌产品824个);中国驰名商标141件(行政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44个。海尔集团现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青岛啤酒进入世界啤酒厂商前十强。中车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品牌国际知名品牌齐聚青岛,优势竞合、共赢发展。品牌经济已成为青岛的主体经济特征,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脊梁。

(五)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创新提升发展内涵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青岛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推动了工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1.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下,青岛工业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转变,工业产品显著升级,新产品不断涌现。海信作为青岛市众多创新型企业的缩影,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首先占据技术优势,成立研究所,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以原创确保优势,“十二五”期间,其产值增速实现了10%以上的较高速增长。城阳棘洪滩的“动车小镇”以高速列车产业为主导,目前已形成集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产品结构,拥有中车四方股份为核心的高速列车龙头企业,成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特色研发、生产、出口、维修服务等产业化基地,生产的高速列车、城轨地铁分别占据全国66%和25%的份额。

2.“互联网+”助推工业发展

青岛市抢抓“互联网+”行动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首要途径,在国内率先出台了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实施互联网转型。2018年,我市共有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达2900万元,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数量均居同类城市前列。

最新评论

打开青岛新闻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周末想静静?“玲玲”不同意!青岛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青岛早报 2019-09-05

青岛时间|《黑猫警长》之父走了!再也等不到下一集了…

青岛新闻网 2019-09-05

权威!最新中考政策 快来听听教育局长怎么说!

青岛电视台今日 2019-09-06

惊险!电梯上行卡住儿童车牵引绳 幼童瞬间被带飞

齐鲁网·闪电新闻 2019-09-06

今天起,凭你手中这个证 青岛这些景点免费、打折

青岛日报 2019-09-06

心疼又担忧!海边惊现大量死鱼 多部门连夜取证

爱青岛 2019-09-06

最新!青岛具备体育场开放条件的学校全部开放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2019-09-06

村民玉米地里挖出“稀罕物”,难道是太岁?

青岛电视台今日 2019-09-06

渔民满载10多万斤渔获归来 市民渔港“抢”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2019-09-06

揭开面纱!馆陶路22号变身艺术展览场馆首次公开亮相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2019-09-0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