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新版客户端的建议,赢严屹宽青岛见面会门票两张!
2019-06-04
20分钟的路程5分钟到!城阳交警送受伤工人就医
爱青岛 2019-06-04
红岛仨地块成功拍卖!众安隆盛3.3亿拿地
青岛新闻网房产 2019-06-04
▲正在维修中的闻一多先生故居。
◆工人在刮掉多层腻子批嵌及涂料后,还原闻一多先生故居建筑的原有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正面)经过修缮保护后焕然一新。
对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阁楼原木进行了打磨、上油,涂刷清漆。
修缮后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内部。
维修前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建筑地下室。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岁月更替,物是人非,老建筑留守原地,代表时光讲述过往。老城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见证着岛城的世事变迁,也藏着一个个百年故事。近年来,伴随着安娜别墅、德国水师俱乐部、医药商店旧址等一批老建筑的蝶变新生,以及骆驼祥子博物馆等名人故居的开放,老城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不断凸显,不仅盘活了优秀的历史建筑,也开启了老城文化的复兴之路。眼下,又有两组老建筑——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旧址和闻一多故居启动修缮保护,经过匠心还原,这些老建筑将从外至内焕发新生。
现场去除装修印记 再现历史风貌
最近,热心读者刘女士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墙外经过时,发现校园东北角的闻一多故居被罩上了一层绿色的施工防护网,“是要重新粉刷还是维修?这可是历史建筑,不能随意施工。”记者了解到,这处施工由中青建安负责。“此次维修由青岛市文物局主导,主要是对闻一多故居进行修缮,包括内外结构加固、屋面地板修复、瓦片门窗更换以及消防设施升级改造、空调安装等。修缮完成后,故居将作为展览馆,后期对外开放参观。”项目经理何磊告诉记者。
闻一多故居建于20世纪初,具有南欧建筑风格,为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1930年8月至1932年夏,闻一多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并镌有其学生臧克家撰写的碑文。该故居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来到施工现场时,只见“一多楼”外搭起了施工的脚手架。走进楼内,墙面多次装修的印记已经被去除。“这是我们修缮的第一步,因为墙体在多次维修过程中进行了多层次的腻子批嵌及涂料涂刷,去掉这些装饰物才能还原建筑原先的结构,便于下一步的施工方案确定。”何磊带记者来到位于二楼的一处阳台,窗户四周砌着白色条石,外侧则由红砖组成。“这是我们去除装饰物后的大发现,已经及时与文保专家和校方沟通,目前正委托设计院进行方案调整。我们计划不对这里进行抹灰,在修复破损部分后,涂上石材保护漆,让大家都能看到一百多年前这处老建筑的风貌。”何磊兴奋地说。
匠心请来文保专家 参照资料还原
何磊介绍,该项目是中青建安于去年12月中标的,今年5月才开工,中间近半年的时间都是在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我们聘请了市文物局的文保工程师做业务指导,同时参考学校的意见,力争得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开工建设的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施工团队独辟蹊径,先上“文化课”。何磊说,老建筑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因此,正式施工前,都要先了解建筑经历的故事、承载的历史文化,才能在施工过程中有所体会,触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
文保专家带来的老照片和资料,为施工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建筑的原门窗已经在数次装修中更换成了塑钢门窗,通过专家查找资料,我们才确定了这里最初用的是水曲柳材质的欧式门窗。包括门窗的五金件在多次维修中面目全非,也是专家查找资料确定了颜色、材质和样式,再通过专业厂家定制。由于这些德式五金件在青岛没有厂家能生产,我们通过专家介绍找到潍坊一家长期做文保修复的厂家才定制成功。”何磊还分享了一个施工中的小插曲,“门窗的材料易得,但手艺难得。这些德式门窗,现在的木工不会做,我们辗转从菏泽、聊城找来老木工到现场加工。”这个木工团队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65岁,说是青岛工程界年龄最大的木工团队也不为过。
努力采用经典配色 修缮攻坚克难
除了“一多楼”,中青建安还承接了俾斯麦兵营旧址的修缮工作。俾斯麦兵营,建于1903-1909年,营房建筑为古典构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整体为新哥特式造型,现为中国海洋大字医药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校区。“我们从2017年10月开工,到2018年底已经完成了旧址中地质馆和档案馆两座老楼的修复工作。”项目经理王余超告诉记者,与“一多楼”一样,俾斯麦兵营旧址的修缮也让他们煞费苦心。
黄色和绿色是整个俾斯麦兵营旧址的经典配色,在修复中,施工团队也将其用在了建筑的各个角落:黄色的外墙、绿色的窗户、黄色的房间四壁、绿色的屋顶、黄色的灯光……王余超指着油亮的绿色落水管颇为自豪地说:“这也是我们参照资料修复的,用铁皮一节节加工制作而成,是不是很有古典味道?”记者和他一起上到阁楼,这里的暗红色原木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在条件比较困难的年代,海大曾把这里改造成职工宿舍,此次修缮拆除了原有的铺盖结构。”王余超说,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风貌,他们还特意到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参观那里的阁楼样式,采用老工艺、老材质复原了俾斯麦兵营旧址的阁楼。“我们对阁楼的原木进行了打磨、上油,涂刷清漆,呈现出这些木材独有的纹路。”这种看似简单的手艺现在很难找到传承者,施工团队特意从临沂请来了几位60多岁的老油匠才完成了这一处理。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傅春晓 摄影 徐常青
新闻延伸
开放名人故居 让老建筑活起来
历史文化建筑是城市文明的沉淀和灵魂。在青岛,共有300多栋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其中,大学路和鱼山路属于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特别是鱼山路,在不到1公里的街道上分布着30多处名人故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洪深、沈从文等一批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岛小鱼山附近定居、执教或旅居。“青岛有40多处名人故居,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没有开放,闻一多故居若修缮之后作为纪念馆开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种空缺。”岛城文史专家鲁海表示。
对于这一观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师成帅也表示赞同,“一些合适的老建筑可以开放成为一个小型的公共场所,这对于老建筑的使用和保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想限制人流,可以采取开放时限的办法,让公众有一定的参与度,如果老建筑仅仅是‘不能动的展品’就失去了作为建筑本身的意义。”
“青岛的许多历史文化建筑还处于沉睡或半沉睡状态,我们要继续依托中山路、浙江路、八大关、太平角等文化街区和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让老建筑活起来。”近日,在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提出,青岛要实现时尚元素与产业资本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发展,让建筑可阅读,让城市可记忆。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给老建筑以最好的发展,青岛一直在努力破题。近两年来,我市利用市场化手段启动了几十栋百年老建筑的保护性利用与开发,一方面盘活了尘封的建筑资源,丰富了城市的旅游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青岛在老建筑的复兴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归宿。
2019-06-04
爱青岛 2019-06-04
青岛新闻网房产 2019-06-04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