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客户端

有责任的媒体

立即下载

留不住的养老护理员:喂饭换尿袋 月薪不足三千

经济观察报 2019-03-31 10:07

“稀缺物。”高芳这样形容90后的自己在养老院的存在。

两年前,她从湖南长沙一所职业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并进入长沙一家养老机构。机构有三十几名护理员,只有自己一位90后,“基本都是40多岁的阿姨,最年轻的都30多了。”

早上6点起床,帮老人擦身穿衣,7点开始喂早餐,8点多抱老人到轮椅做康复理疗或散步。同样的动作,一早上需要在七八个老人身上重复。之后每两个小时巡房一次、翻身,定时换尿袋……两班倒,工资不到3000元。

这就是高芳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日常。

毕业两年后,在她当时整个专业22名同学中,只有3人还留在养老服务行业,其余的都奔向了销售、服装加工等岗位。按照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在工作三年后,将会有近90%的毕业生选择离开养老各行业。

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现状和需求专题调研报告》揭示了养老护理人员面临的系列问题。

报告显示,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从业者占比79.1%,18~29岁的从业者仅占6.5%;其次,投身养老产业的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第二年为60%~70%,第三年为80%~90%以上;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为6.8%。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对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提出了税费减免、资金支持等扶持措施。

高芳也关注到了政策对发展养老产业的系列举措。“从政策到市场,大家都在说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可我们护理员作为养老机构运行的核心部分,每月不到3000元的工资依旧不见长,年轻人依旧没见进入。”

现实困境

3月28日下午2点多,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老年公寓里,十余名养老护理员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穿梭于各个房间帮老人穿衣、推轮椅送老人晒太阳等。

广外老年公寓院长康延玲向经济观察报介绍,因公寓位于市区且距离最近的医院不到300米,公寓在经历了前期入住老人数的快速增长后,近两年基本稳定在200多人。2015年,历经三年,公寓实现了700万的前期投入成本收回。也在同一年,公寓开始了二期工程投资。2019年,公寓有望开始盈利。

在公寓稳步发展的同时,养老护理员的短缺是康延玲不得不面临的“窘境”。

康延玲介绍,一方面,入住的200多名老人,年纪平均在80岁左右,且主要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需要的照护工作量大;另一方面,老年公寓中一线工作的养老护理员40多名,一个护理员平均要照顾5到6位老人,这与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员的国际公认标准差距不小。

康延玲说:“当下,达到1:3的理想标准,对养老机构来说不现实。养老机构面临着人员招聘、成本上升等系列难题。”

她表示:“人员工资支出在总体费用支出中占大头,当前护理员的薪酬基本在3800-5000元/月。为缓解护理员的压力,希望能增加十名左右护理员。但如果要达到1:3的比例,护理员人数将要翻倍,这也意味着工资支出将翻倍,机构可能会面临亏损的局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3年,全国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0余所,2014年发展至65所,2019年上升至217所。

在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开设异军突起的另一面,招生难始终困扰着各大职业院校。

杨根来表示,当前全国各个院校,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招生的规模还比较小,整个行业里办的最好的五六个院校,招生规模也没有超过五个班级。自己的学院即使作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历史最高记录也只招了四个班,共170余人。近几年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开设三个班级也常招不满人。

巨大的需求、招不来的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何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仍显不足?杨根来表示,可以从服务提供的主体、用人单位以及政府三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作为服务提供的主体,杨根来介绍,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毕业生自身在观念上还需要改变。毕竟很多人认为,养老护理就是伺候人的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等因素或多或少制约着他们投入行业的激情。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尽管当前就业需求旺盛,市场对养老人才趋之若鹜,但行业里,仍未对一线护理员提供体面的劳动环境和体面的劳动收入。

杨根来以老年福祉学院的毕业生为例,纵观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地区工作,五年前平均月薪约2000元,现在是4000至6000元不等,翻了一番多。但与同等院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薪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政府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系列措施,但还不足以形成能够吸引年轻人或者院校去投身于老年服务教育的制度环境。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出台、落地与细化。

杨根来希望未来各省市能出台更多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教育补贴等激励性政策。“只有通过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来吸引年轻人来从事这个行业,行业才会有希望。”

作为科锐国际医疗业务负责人,李倩茹也感受到了养老服务市场人才的供需失衡。不同类型的养老人才缺口,是李倩茹工作中面临的常态。她表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养老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从2012年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政策后,更多的企业开始把养老作为重点去做战略布局。

李倩茹向经济观察报介绍,当前医养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公司,其中不乏近几年新晋进入养老产业的公司。一类是专业类的医疗机构,如综合性、专科性医院设置的康复护理科、老年科等,如和睦家等;第二类是金融保险类的公司,他们希望做养老的延展并提供医护人员到家服务或开办养老社区,这些服务常与保险捆绑起来,如泰康等;第三类是地产公司在养老领域的延展。近几年,地产公司在医疗领域的动作其实非常大,当前行业内比较知名的企业有中民投、万科、绿地等。

也因为此,从职能上来分,三种类型公司普遍对两类岗位需求巨大且市场供给不足。一类是医技护(医生、技师、护理员),另一类则是非医技护,主要包括养老产业的机构管理、营销人才。寻找这两类人才的时间周期也成为了她面临的现实问题。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4000万人。按国际公认标准,中国养老护理人员需求量超千万。2011年民政部发布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养老护理员的目标数将从2010年3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600万人。这与超千万人的需求仍有差距。

北京广外老年公寓院长康延玲说,此前公寓与陕西一职业学院有合作,但发现学生的工作时长都很短,不到一年便离开,后来合作也就不了了之。(记者 田进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

打开青岛新闻APP,更多精彩等你参与